保山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保山旅游网 > 腾冲县旅游

腾冲县简介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隋唐置羁縻州,南诏置(车文)化府,后改藤充府,元宪宗三年(1253)设腾冲府。后几经更名,于民国2年(1913)改为腾冲县。民国31年(1942)5月,腾冲被日军侵占,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

历史上,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著名的“博南古道”就是从现在的四川成都经云南昆明、大理、保山,通过腾冲口岸转向缅甸的密支那、印度的华氏城(今巴特那)、巴基斯坦的咀义始罗(今拉瓦尔第)和阿富汉的布尔,进而通向前苏联的塔什干的一条繁荣兴旺的通道。1945年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就是在这条古丝绸道上扩建修通,车辆直通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使腾冲成为通往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重要口岸。

自西汉以来,腾冲就成了工商云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1890年清政府同缅甸签订了《滇缅商务条约》,1899年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在腾冲设立腾越海关。到清末和民国初年,腾冲商贸进入旺盛时期,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以腾冲口岸为依托的跨国商行和内陆各地分公司。以1930年为例,当时的进出口总值就达400~600万两关平银,进口商品约200种,出口商品约80种,年进出口商品为8~9万驮,使腾冲成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和原料加工及轻工产品生产地。同时,商贸的发展也促进了腾冲民族工业的发展,1930年办起了“名扬烟草公司”之后,又相继办起了织布厂、火柴厂、制革厂、印刷厂、发电厂、电池厂、肥皂厂等。在中国历史上,腾冲还首开翡翠加工先河,众多的玉器加工作坊,众多的玉匠及精细的玉器,使腾冲成了东南亚著名的珠宝玉器集散地。1939年全县人口就超过30万人,“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资来”的说法就是腾冲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此外,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大批腾冲人到海外经商,侨居世界各地,使腾冲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商贸关系日益密切,不断扩大。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距省会昆明760千米,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217千米,国境线长148.075千米。县境内东西宽69千米,南北长137千米,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137.78万亩。

全县有21(2001年前为22)个乡镇,224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2730个村民小组。2000年末总人口59.4万人,县内有回、傣、佤、傈僳、 阿昌等23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984年,腾冲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和省级对外开放口岸;2000年,腾冲猴桥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一类口岸。腾冲是云南省的著名侨乡,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2万余人,分布在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等23个国家和地区。

腾冲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县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4.8℃,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降雨量1470毫米,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腾冲资源丰富。境内森林面积393万亩,覆盖率为46.9%,活立木储量3613.7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15.7万立方米,居全国县级首位。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2000多种植物和珍稀动物,世界著名大树杜鹃花王和部分名贵药材就生长在这里。来凤公园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3年,腾冲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6个“资源林政管理示范县”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品位较高,金属矿有铁、锡、铀、铅、锌、钨、锰、铜、银、金等;非金属矿有硅藻土、硅灰石、高岭土等。铁矿储量为6500万吨,属低硫磷高品位优质矿床,平均品位为58%;硅藻土储量为4.7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3;硅灰石储量超亿吨,属国内特大型优质矿产;天然矿泉水遍布全县各地。水利资源主要有龙川江、槟榔江、大盈江3大水系,水能蕴藏100多万千瓦,可开发水电50多万千瓦。

腾冲是我国大陆罕见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全县境内有高温沸泉、喷泉、气泉、冒气地面达80多处,温度在90℃以上的有10多处,有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排列有序的火山锥60余座,有驰名中外的地热奇观──“热海热田”。经国务院批准,腾冲火山、地热已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热海景区开发为主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省级旅游渡假区的各项建设正日趋完善。保存完整的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艾思奇故居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享誉东南亚的云峰寺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腾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决定了腾冲口岸的特殊性和较强的外围辐射力。“九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致力于交通、城建、能源、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腾冲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8.4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5.0035亿元,同比增长8.75%;财政总收入1.628亿元,同比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6亿元,同比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同比增长6.27%;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117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3.58亿元,创汇1137.5万美元。

由于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曾一度为滇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腾冲县城被誉为“极边第一城”。近代发生了“马嘉理事件”、“甘裨地之战”、“腾越辛亥起义”以及著名的滇西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因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腾冲的土地上,曾养育过辛亥革命人李根源、张文光,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云南地下党领导之一──杨青田等一大批民主主义革命家和共产主义战士,以及工商界巨子王少岩、伍集成等知名人士,可谓地灵人杰,英才辈出。

腾冲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1987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县”,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在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决策的指导下,腾冲县委、县政府结合腾冲的实际状况,于1998年11月成立“建设文化强县工作委员会”,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制定了《腾冲建设文化强县规划》,以文化、旅游、城市、精神文明为主体,并按规划逐项实施。

文化、交通、城建、旅游设施

腾冲县历来重视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八五”基础上,“九五”期间,在文化、旅游规划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接待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文化馆站发展情况

1984年以前,全县22个乡镇就全部成立了文化站,各站大都建有影剧场、书报阅览室、文娱室、蓝球场、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从1993年开展的全省文化馆、站规范化建设评估定级,腾冲的达标情况始终处于全保山市的最好水平。至今,已有腾越镇、明光乡、瑞滇乡、固东镇、猴桥镇、新华乡等7个文化站达一级文化站标准,其中固东镇、新华乡、猴桥镇、荷花乡、明光乡等5个文化站已建成了文化中心;除小西镇和打苴乡2个文化站尚未达标外,其余乡镇文化站已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文化站标准。全县许多村委会和自然村都建起了文化室和图书室。各乡镇在进行集镇规划时,都把较为重要的位置留给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部分乡镇已着手搬迁、重建规格较高、功能更全的文化活动中心。

“九五”以来,按《腾冲建设文化强县规划》,腾冲投入巨额资金共修复、改建、新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殇墓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思奇故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根源故居等重要文化设施。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文化生态村”试点的和顺侨乡保护、开发已全面启动,成立了文化生态村工作站,创建弯楼子民居博物馆,整修了环村道路,建成了乡前广场和石牌坊等。2000年,腾冲县启动了概算投资1亿元、占地200多亩的“腾越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工程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及400米田径运动场、绿化广场(简称“四馆两场),按“一步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目前,绿化广场已全部完工;投资117万元的“腾越三桥”已竣工使用;投资338万元的大型锻铜雕塑“高黎贡山母亲”已落成。共投资1027万元、总建筑面积10320平方米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再过几个月,1座占地15亩、建筑面积达3696平方米的现代化文化馆将建成交付使用,新馆将按文化部规范化建设标准建设,使其功能更加齐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

二、交通线路情况

根据腾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在“九五”期间不断加大对交通的投入力度,坚持高标准、大气魄、大手笔来发展我县的交通事业,切实改变“道路不少,质量不高,通而不畅”的交通状况,努力消除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打通国际大通道是“九五”期间及其今后旅游业迅猛发展的突破口。“九五”期间,完成了国际大通道线上保腾线82千米二级柏油路面和毛黑线69千米弹石路面工程,为今后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成县城至大塘新修和扩修66.4千米;完成滇(滩)板(缅甸板瓦)出境旅游公路弹石路12千米;完成云峰路7.15千米、火山柱状节理连景弹石路11.69千米;完成热海主游路改扩建10.5千米。同时,以提高路面等级和路面质量为重点,热海路、翡翠东路、翡翠西路、来凤大道、腾越路、火山路、和顺路等相继建成或改造完毕。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大动作、快速推进,取得丰硕的成绩。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共拆迁单位115个,居民1080户,拆除建设面积28万平方米,开发土地16万平方米;新修和改扩建城市道路14条,全长29千米,面积75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草坪灯5600盏,新栽行道树23000株,草坪绿化72公顷;城区面积由7.14平方千米扩大到11.14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达6.2万人。与此同时,自来水、电力、电信、电视、城市雕塑等配套设施同步进行;以城市环境卫生、环境绿化、美化、市民文明礼貌为重点的城市文明教育、市政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市容市貌和公民文明程度有了较大改观,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景区规划建设

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工作始终是腾冲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先后完成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腾冲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腾冲火山群国家公园总规》、《腾冲热海国家公园总规》和《腾冲火山群国家公园控制性规划》、《腾冲热海国家公园控制性规划》。经过多方面的争取和项目规划,得到省政府85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为腾冲县在“九五”期间顺利实施以“火山热海”为龙头的旅游品牌战略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北海、和顺侨乡生态旅游、来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峰山景区、腾越旅游文化园等景区也完成项目建议书和部分规划。

通过规划建设,各景区景点无论外观上,还是内涵、品位和档次上,都明显得到提高。热海景区建设先后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10.5千米长的主游路,建盖热海大酒店及配套设施,修筑景区连景游路,建盖景区客房及餐厅,新建美女池及浴谷等工程。火山群国家公园自1999年1月5日破土动工以来,先后投资165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A”字型登山道、中心广场、花园大道、停车场、标志性大门、火山地质博物馆及灯光、绿化等工程;二期工程建设了柱状节理连景公路、商业街等项工程。云峰山景区投资1696万元,完成了1608米长的索道和旅游道路,以及停车场、旅游厕所、商店、餐厅等项目。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投资365万元,建设了来凤大道、大门及步行登山道,已正式对游人开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投资500万元,完成国殇墓园展厅、艾思奇故居、李根源故居及和顺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腾越旅游文化园、叠水河景点、“和顺文化生态村”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已近尾声。北海湿地生态旅游区组建了旅游开发公司,修筑了主游路,建盖了景区餐厅、旅游厕所、商店等。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全县景区景点上了一个档次,品位有了较大提高,以“火山、热海”为品牌的腾冲旅游业正向世人展示着“万年火山热海,千年古道边关,百年翡翠商城”的无穷魅力。

截止目前,全县文化旅游景区景点92个,开发和新建旅游景点20多个,旅游开发公司5家,旅行社4家,旅游宾馆饭店110多家,总床位6300多个,其中标间2800多个,二星级宾馆12家,各类旅游服务车辆300多辆。此外,还新增了一大批与旅游相关的旅游定点商店、餐馆、娱乐等服务设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民间文化概况

一、文化艺术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腾冲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主要门类有:汉族的洞经古乐、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滇戏、皮影、杨琴、台阁、鱼鼓、耍龙舞狮等民间文艺;佤族的清剧、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等;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及跳嘎、三弦舞等优秀民族文艺,以及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民间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一直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腾冲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在城乡广泛开展,各种文艺表演队遍及机关、厂矿、校园及全县的乡、村、社。近几年,先后引导、扶持、恢复、重建了腾冲洞经乐团、越声乐团,和顺、腾越、固东洞经队,刘家寨皮影队,猴桥、瑞滇、明光、中和刀杆队,荷花朗蒲舞狮队,小西油灯庄花灯队,荷花甘蔗寨清剧队,荷花永乐傣族武术表演队等业余文艺表演队,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各种节目文化活动普遍恢复,全县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书画展、摄影展和文艺汇演,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空前活跃。

腾冲的农民画创作相当活跃,有一大批以傈僳族、傣族为主体的农民美术创作队伍。先后有近600人参加了省、市、县群艺馆、文化馆举办的培训班,作画数千幅,近100人次分别获部、省、地奖励。近100幅作品参加省级展出,18幅入选云南、广西、大连3省区市联展,数十幅参加全国展出,10多幅选送国外展出,并被当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傈僳族余海青的作品《上刀杆》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赠与日本青年访华团。

随着腾冲文化强县、旅游大县建设的不断深入进展,各族民间文艺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逢年过节,各村寨都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特别是花灯、仙灯、耍龙舞狮等更是受到群众的欢迎,有的还到全县各地或邻近县市巡回演出。

腾冲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其中又以傈僳族“刀杆节”、傣族“泼水节”、回族“开斋节”、佤族“祭寨节”、阿昌族“窝罗节”等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傈僳族的“刀杆节”的“上刀山下火海”活动近年来得到发掘和弘扬,影响迅速扩大,声播海内外,除先后到保山、大理、玉溪、昆明等地表演外,还到过海南、浙江、山东、辽宁等地表演,并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2000年5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红河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精品展播。9月,又赴河北石家庄参加石家庄“云南民族文化节”表演,在石家庄市及河北周边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腾冲的傣族各主要聚居区都恢复举办“泼水节”,吸引了大批国内游客。除了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外,春节时村村寨寨都组织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热闹非凡。每年的5~6月份,和顺、固东、绮罗等地都组织一年一度的“打保境”活动,表达村民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心愿。

二、工艺美术

腾冲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纺织服饰类有民族服饰的裁剪缝制、挑花、刺绣、织锦、纺织、布扎等;造型艺术类有绘画(壁画、木刻甲马纸、喜神、门神等),石雕、泥塑、木雕、彩绘、瓦饰、陶饰、剪纸、皮影、纸扎、玩具、面塑等;工艺类有陶器、金属工艺、草编、藤编、篾编、玉雕、抄纸、乐器、手工制伞等。其中石雕、纸扎、陶器、藤编、篾编、玉雕、抄纸等已有相当的产业规模。马站乡三联村有数十户农民以制陶为业,每年都有十分可观的收入;县城、洞山、绮罗、和顺有不少藤编厂和个体户,藤器产品畅销省内外;遍迹城乡的石雕厂和雕刻专业户,已形成收入不菲的大产业。腾冲是全国最早、最大的翡翠加工贸易聚散地,民间翡翠雕刻艺术世代相传,目前全县从事翡翠加工制的个体户达500余户,全县专门销售玉雕产品的铺面达200多个,零星销售者不计其数,产品大量销往省内各地和国内许多城市。1998年,在云南首届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及工艺品调查中,腾冲有5名民间艺人分获高级美术师、美术师、美术艺人称号。高级美术师刘永周制作的皮影靠子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精品展”,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专访。2000年6月,文化部授予腾冲固东镇、荷花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三、服饰饮食

腾冲的民族服饰主要是以傣族、傈僳族、阿昌族服饰为主。

1.傣族服饰──因年龄、性别而各不相同。中年男人上身穿浅蓝、青黑色无领对襟短衫、扣银或铜制纽扣。老年男人包黑布包头或戴毛头帽,腰挂三角形钱包和烟包。老年妇女上身穿黑色无领大襟小袖短衣,扣布纽扣或银、铜纽扣,头包高包头,下身着黑色筒裙,腰系围腰,手戴手镯,耳戴耳环。未婚女青年上身穿粉红、黑绿、浅黄、纯白、浅蓝等色大襟短衫,下身着普通长裤、镶花边的黑色小围腰,正前面腰部系一条长2米、宽6厘米的绣花飘带。已婚妇女上穿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筒裙,束小围腰,多年发束于顶中,并戴黑色高筒帽。

2.傈僳族服饰──“路扣”(黑傈僳)以黑色为主,“虾虾扒”(花傈僳)以颜色为主,二者式样基本相同。傈僳族男人的服饰比较简单,上身内穿及膝白布衣,外罩海蓝色大襟短衣。女子头裹长1丈长的深蓝或青、黑色平包头或包以头巾,两端系布片和淡红棉线,包头外钉大量银片、银泡、大巴子和缀银链子、毛线绒球做装饰;耳戴金瓜大环和银须小环;颈戴五彩线串各包大小红珠、丝球的项圈,也戴银、铜、锑制项圈;上身穿深蓝或黑、青色布衣,吊布下垂有彩色布滚成的流苏,缀各色绒线束,外套红、黄、白3色布拼缝成的裙子,裙衣用红、白、蓝、褐、黄各色布相饰;腰系一条5丈长绣花边的蓝布长腰及两块内长外短的围腰,系上小响铃及几个装有大小口弦的雕刻精美的骨筒;下身穿蓝色或青、黑色及膝短裤,膝盖裸露,膝下套套币筒,手戴银或铜镯。

3.阿昌族服饰──男子上身穿蓝或黑、白布的布扣对襟衣,下身穿黑色裤,斜哨花套包,胸前戴红丝线结成的菊花一朵。女子以自己的头发接上假发编成辩子盘于头上,再用毛线一束缠紧,插一朵用彩球穿成的小观冠花;身穿白色和蓝色对襟紧袖短衣,第1~3纽扣上各挂一个长约5寸的银链和其他装饰品;腰系黑布小围腰;下身着普通长裤或黑布绣发图案花裙子。

腾冲饮食文化丰富、花样品种较多,讲究烹调技术,用料精细,色香味美。名食品种琳琅满日,主要有素席、三滴水、“大救驾”、“头脑”、火锅、酸菜、山葱、棕包、干腌菜、酸菜、雪鸡、鸡纵、茶油、厥菜、树蕃茄、癞鼻龙江鱼等。

文物古迹景区景点

腾冲山川奇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截止目前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县级24个,景区景点92个。现将重点文物、景区列于后: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殇墓园──系纪念抗日战争中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的陵园。坐落于来凤山北麓之缓坡地段,旁有来凤山、来凤寺、大盈江、叠水河瀑布、龙光台等胜境环列。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268平方米。1944年冬筹建,1945年7月7日落成开放,接待中、外游人凭吊观光。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仍派专人驻守,1986年正式成立管理机构“腾冲国殇墓园管理所”,隶属于腾冲县文化体育局。

墓园园址主体建筑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中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墓园大门为牌楼式,门头镶嵌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题书的“国殇墓园”4字刻石。门内是直达忠烈祠的百米林荫通道,两侧巨松垂盖,芳草如茵。祠内外枋、柱上悬有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的题额;有何应钦、卫立煌、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顾葆裕等军事将领的题联;有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撰写的《忠烈祠碑》、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腾冲抗战时期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以及孙科、陈诚、龙云和地方爱国人士的挽诗悼词等重要碑记20余方。忠烈祠后,一峰突起,旧名小团坡,9186名英烈墓碑环山而立,形如一支军队。山头苍松翠柏间,一座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凿砌筑的玄色方身锥顶高塔直插云天。塔身正面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土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4个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

园内陈列馆分为2个展厅,展出反映“腾冲抗战”的实物100余件、纪实照片274张。陈列分“太平洋战争”、“腾冲抗战”、“腾冲人民对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的修筑”、“腾冲战役中部分抗日将士事迹介绍”5个部分。

国殇墓园全年开放,观众人数年均35000人次。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和顺图书馆──位于县城南4000米侨乡和顺双虹桥畔,前身为创办于1924年的“和顺阅书报社”,1928年由该乡旅缅华侨集资,在此基础上创办“和顺图书馆”,1938年拆去旧馆屋,兴建中西合壁式的新馆屋。

2.艾思奇故居──位于县城南4000米的著名侨乡和顺乡水碓村,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为一栋中西合壁的四合院,建于民国8年(1919),由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云南殖边督办)建盖。房屋颇有地方建筑特点,设计为中西合壁式的四合院,占地891.8平方米。1980年2月艾思奇同志的夫人王丹一同志代表其全家,将故居捐赠给腾冲县政府。故居中陈设了艾思奇同志的生平事略展览,设有3个展室,展有艾思奇同志的生平照片65张、手稿著作66件、遗物11件。自1984年10月向社会开馆以来,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7000人次。

3.腾冲文庙──亦称学宫、黉学,位于腾冲县城,为一规模宏大的组群建筑。腾冲学宫之建,始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光绪五年(1879)又进行了重修,是怒江以西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学宫,且为腾冲城内在抗日战火中遗留下的唯一的古建筑群。

4.西山坝南诏城址──位于腾冲城西北约3000米的西山坝,根据历史文献及有关资料的考证,该城史称“腾充城”,大约建于南诏赞普钟十一年(762)南诏王阁罗凤“西开旦传”之后,距今1200余年。该城修建历经大理国至元代,相沿约600余年。

5.张文光墓──位于县城东3000米董库村卧牛岗上,墓建于1923年,1984年重修。张文光(1881~1922),字绍三,是1911年10月27日腾越辛亥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后被省军都督府嫉恨,于民国元年12月19日被暗杀于热海硫磺塘。

6.绮罗文昌宫:位于腾冲县城南4000米下绮罗村南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清乾隆年间扩建,咸丰元年(1851)重建。

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重修宝峰山佛殿碑记──位于城西郊宝峰山宝峰寺,明代进士胡璇撰书,明永历七年(1653)五月立碑文,记述了宝峰寺创建经过及佛教的传入,为研究云南佛教史提供了线索。

2.宝峰山摩崖石刻──位于县城西郊宝峰山太极悬崖壁之上,大小共计10余块,最早的是明崇祯年间驻腾参将吴荩臣题书“奠高山大川”5个楷书大字,此外有腾冲名人李根源、张文光等人题刻。

3.龙川江铁索桥──位于高黎贡山西测龙川江桥峡谷,横跨于龙川江之上。龙川江铁索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后世多次重建。现存铁索桥,为民国21年(1932)重修,该桥是腾冲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

4.“宝峰仙境”石坊──位于县城西郊宝峰太极悬崖之下,明代建“太极悬崖”石坊。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坊额镌“宝峰仙境”,故名。

5.万华馆──位于县城东南1000米处的满邑村,明万历年间腾越知州余懋学为参将邓子龙所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

6.腾冲回民起义作战遗址──位于县城东南龙川江西岸马家村周围一带,尚存营盘、壕堑等遗迹,为腾冲清末回民起义的作战遗址。

7.来凤山抗日作战遗址──位于县城来凤山顶,方园1平方千米多,日军樱阵地、梅阵地、松阵地、成合阵地的交通壕、坑道、机枪、阵地,散兵坑及炮兵掩蔽部等遗迹,是腾冲抗日战争的重要遗址。

8.响水湾新石器遗址──位于腾冲县城东上营乡响水湾村南500米的欧家坡,属高黎贡山西麓,龙川江东岸二级台地。其文化类型属滇西白羊村文化类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生活的遗址。

9.烽火台──位于腾冲县城东上营乡高黎贡山古驿道上的太平铺驿站,是腾冲清代古驿道上军事设施之一。

10.得胜碉──位于腾冲县猴镇镇猴桥村西南7000米的槟榔江与棕包河汇合处,清道光三年(1823)腾越知州胡启荣建77座碉堡,“得胜碉”为其一。得胜碉系腾冲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防御工事。

11.“观音庆”墓──位于腾冲县城西北10余千米的小西乡干峨山东麓,为火葬墓,该墓是腾冲众多火葬墓中地表物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

12.来凤山火葬墓群──位于腾冲县城南来凤山东麓,分布范围约12000平方米,据出土实物判断,为大理国至明代初期的遗存。

13.傈僳族“余氏孺人墓”──位于腾冲城南猴桥镇胆扎村旧街东坡,墓冢长形,墓前立大理石墓碑,铭文楷书阴刻,计293字,碑文中“原籍江头,祖太余家。创业古永,住居胆扎……”等文字,记述了余氏从怒江迁徙腾冲古永的历史。

14.护珠禅寺──位于腾冲县城西北10余千米的小西乡下河村干峨山东坡,又称干峨寺。据寺内保存碑刻记述,该寺系元代腾冲土知府高泰始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重建,清代至今多次修葺。

15.水映寺──位于腾冲县城南4000米余的洞山乡下绮罗村南端水尾山麓,始建于明嘉靖初年,原建于山顶,天启年间移建山麓。清康熙初年扩建,后世数度重修。

16.元龙阁──位于县城南5000米和顺乡水碓村龙潭之滨,为一组依山就势、临潭傍水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17.镇夷关石桥及古驿道──位于县城南6000米的清水乡镇夷关村旁,该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桥两端的古驿道石块铺筑保护完好。

18.抗日战士冢──位于县城北界头乡石墙村归化寺山坡之上,是一座圆形石砌合冢墓,系当地百姓为我抗日阵亡军民所建之合葬冢。

19.左孝臣墓──位于县城西北80余千米明光乡麻栎村茶山河畔,是腾冲抗英甘稗地之战的领导人左孝臣之墓,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20.李珍国墓──位于城南3000米绮罗村后坡地上,是“马嘉理事件”的领导人李珍国之墓,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9)。

21.太极桥──位于县城南1000米处大盈江瀑布崖头,为双孔悬臂式平板石桥,建于1913年。

22.李根源故居──位于腾冲县城,南与来凤山、国殇墓园、叠水河景区毗连,北与腾越文化广场相通,设有停车场、餐饮部,交通十分便利。系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故居,占地5亩,原名“叠园”,是李氏到腾之发祥地,现有建筑为正房、厅房、厢房各1幢,为李根源先生于1947年重建。1988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新建大门、陈列室、碑廊等附属建筑及木结构陈列室1幢,199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故居主要陈列内容分为4部分:一为碑廊,为李根源生前所搜集的名人书法作品镌刻上石,共56方,其中有翁同和、钱丰、黄兴、于右任等名家手迹;一为李根源生平图片展,分为少年壮志、致力共和、策杖抗战、滇西善后、晚年岁月、风范永存等内容,共展出李根源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68张,基本勾勒出李根源一生的生活轨迹;一为实物展,主要有李根源先生生前的著作、手稿、书法作品、拓片、来往信件、身份证及生活用品,其中有朱德委员长赠送的毛呢中山装上衣1件,程潜送的铜水盂1件,盛世才送的毛毯1条;一为字画展,主要是云南书画界名家为纪念李根源先生而创作的书画作品,计40余幅。

文化名村名镇

一、固东镇

固东镇地处腾北40千米处,是古西南丝绸之路永昌道腾北线通往缅甸、印度的必经之地,是腾冲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素称“腾北重镇”。全镇辖9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170个村民小组,人口2万余,面积251.4平方千米。在固东众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当数皮影戏,现在仍有刘家寨戏班、乐坪戏班、河头寨戏班坚持演出活动。其中刘家寨皮影戏班的表演足迹遍及滇西的许多县市和缅北部分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61年曾应邀到昆明为全省民族戏曲调演大会表演,受到各界好评,引起了党委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98年,皮影艺人刘永周以“堪称一绝”的皮影制作与表演,被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此外,固东“说是口罗”山歌和甸苴的荥阳花伞也非常有名。1998年5月,固东镇被保山行署命名为地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荷花乡

荷花傣族佤族乡位于腾冲县的西南部,全乡辖10个村委会,96个村民小组,人口26404人,是傣、佤、回、汉、景颇、阿昌等多民族杂居的乡,为腾冲的2个民族乡之一,1998年5月被保山行署命名为地区级“民间艺术之乡”。荷花乡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沿袭至今的有滇戏、花灯、傣戏、织绵、傣族歌舞、佤族清戏、农民画(民间绘画)和民族武术等。其中,农民画最为出名,该乡的民间绘画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良好,有一大批老中青骨干,所创作和发表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另外,该乡的民间翡翠雕刻也很发达,已经成为部分村寨农民致富的经济支柱。2000年6月,文化部授予荷花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称号。

三、猴桥镇

猴桥镇是腾冲的2个民族乡之一,位于腾冲西北边陲,距县城54千米,古西南丝路曾从境内通过,是永昌道腾西北线通往缅甸、印度的咽喉之地,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密支那—腾冲线中国境内的第一站。其西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2.8千米。总面积108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5。该镇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傈僳族,主要的民间艺术是傈僳族传统节日──刀杆节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并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五届全国民运表演获奖。该镇境内的傈僳族性格强悍豪爽,服饰艳丽多彩,民俗风情浓郁,歌舞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旅游、采风。1998年,被保山行署命名地区级“民间艺术之乡”。

四、和顺文化生态村

和顺镇,古称“河上屯”、“阳温暾”,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叫“河顺乡”,康熙四十一年改称“和顺乡”,其含义是“和睦顺畅”,2001年11月改为“和顺镇”。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000米,辖3个村委会,14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78人,是云南著名桥乡,归侨、侨眷占全乡总人口的62.7%,在外华侨1万多人,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旅外的华侨中,有高级知识分子,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工商业者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士。历史上有名的华侨有受明武宗赐“扬褒”的华侨先驱寸玉,清咸丰年代的华侨首领、缅甸国师尹蓉,清末翡翠大王张宝廷。国内名人有被章太炎称为“滇南一枝笔”的李曰垓,教育家寸树声,大众哲学家艾思奇等。近年来,在外的华侨积极支持和关心家乡的建设,为和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和顺又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乡,自古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自明代至清道光年间,和顺人入科甲的达400多人。侨居国外的和顺人开拓了眼界,吸收了国外文化精髓,与传统文化交融,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侨乡文化。历史上的和顺人既能适应时代朝流,又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特别是在20世纪初推进新文化的潮流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清末举人寸辅清倡导成立的“咸新社”,有旅缅青年建立的“崇新会”,有30年代成立的“和顺新光音乐社”,有1928年建立的全国最大的农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民国初期建立的和顺小学、女子师范学校,有1940年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等。同时,还涌现了以李曰垓、艾思奇、寸树声等为代表的众多文化名人及其传世著作。

和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艺。洞经古乐从清朝乾隆年间传入,后即传承至今,和顺洞经团体“桂香会”在和顺旅缅华侨中亦有分支。“打秧苗保境”游村活动,是在每年栽种之后举行的祭天仪式,以文艺的形式,表达了村民乞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心愿。民间集邮开始于清末民初,相传至今,在和顺集邮爱好者手中,现保存有清代以来的大量珍贵邮品,成为了和顺村民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之一。

和顺具有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和顺图书馆、文昌宫、民居建筑群、中天寺、魁阁、元龙阁、火山锥、火葬墓群和8姓宗祠等。

现和顺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范例”课题组及“云南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课题组和顺研究室”挂牌之地,并成立了“和顺文化生态村工作站”。

文化人物

一、公职文化人物

1.刁文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腾冲县文联副主席。有300余幅摄影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收入画册。摄影作品《山之女》、《江山多娇》、《山妹》、《春韵》等曾在全国影展、比赛中获金奖。

2.马守昌──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腾冲县文化馆馆长,具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有多篇散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部分文章被收入《滇缅抗战论文集》、《腾越文化研究》、《腾越风情》等书。报告文学《凝聚的力量》获全国党刊优秀作品三等奖并西南片区党刊优秀稿件三等奖。曾担任《腾越文化研究》副主编、《腾越风情》执行编辑。

3.尹文和──腾冲益群中学名誉校长,腾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腾冲海外联宜会名誉副会长,原腾冲政协副主席。专于侨史研究,有多篇专论发表并被收入《腾冲政协文史资料》、《腾越文化研究》等书,选编之《腾冲华侨诗文选》已收入“腾越文化丛书”。

4.刘正龙──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腾冲政协常委,县文联主席,保山市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腾冲文化》主编。曾主持编辑出版7部有关腾冲的书籍,编写电视专题片脚本多部,拍摄后在香港卫视中文台和云南电视台播出。有诗集《横断山情缘》问世,散文《腾冲行》获2000年“锦绣云南”征文一等奖。

5.沈培平──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共保山市委常委、中共腾冲县委书记,腾越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腾冲文化建设的决策人。有多篇散文、小说、论文在中央和省级刊物发表,其中中篇小说《滇西家族》获1992年“云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创作奖”文学三等奖,调查报告《贫血、输血与增强造血功能》获1987年省评一等奖,并收入《成才之路》一书,论文《重铸腾冲辉煌的实践与思考》收入论文集《腾越文化研究》。

6.杨必传──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腾冲县史志委主任。创作中短篇小说20余篇部,散文40余篇,报告文学10余篇,短篇小说《高黎贡山茫茫雾》获云南省通俗文艺创作三等奖。散文《鹅毛树》、《北海》获《保山日报》奖。

7.杨学勇──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腾冲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曾辅导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作者300余人次,少儿绘画作者500余人次,使其中一批作者的作品在全国和省展中获奖,本人亦分别获省文化厅、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组织辅导奖。本人另有作品在“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展赛”中获奖。

8.杨恩田──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腾冲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曾有多件美术作品被选参加全国和省级美展获奖,并有剪纸作品赴日本展出。近几年更介入文化产业经营和古建筑、风景名胜区的改造设计,完成了许多项目的形象创意、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

9.余海青──瑞滇镇傈僳族教师,常年指导群众及学生绘画不懈,门下农民画家人才辈出,本人亦有多幅农民画作品在全国和省级获奖,代表作《上刀杆跳火海》曾发表于《民族画报》。

10.李正──腾冲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云南省腾冲和顺文化生态村课题组”执行负责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保护与研究课题组腾冲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发表学术文章及论文30余篇,其中《云南腾冲出土汉五铢钱考》一文被收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一书。又参与编写《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一书,撰写了《历史文化名城腾冲》一文。另有风情文章多篇被收入《腾冲旅游指南》和《腾越风情》2书。

11.李超杰──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腾冲县文联副主席,县书画协会、县老年诗书画协会副会长,原县财政局副局长。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内展赛获奖,1997年参加首届世界书画艺术比赛获优秀奖。其书法广为群众喜爱,作品遍传城乡。

12.李春贵──云南曲艺家协会会员,原腾冲县花灯剧团团长,县文化馆馆长,腾冲花灯、扬琴、洞经音乐传人。长期从事花灯、扬琴音乐设计,多有创新,其中花灯剧《佤女飘流记》的音乐设计,在云南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文艺展演(第二轮)中获三等奖。

13.李光信──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腾冲县文联副主席,原文化体育局局长。长期从事戏剧歌词创作,曾发表、上演戏剧影视作品10余部,歌剧《双星恨》获云南省1980年优秀戏剧作品奖,戏曲《飞鹰行动》(合作,执笔)获云南省1982年优秀剧目奖,戏曲《佤女飘流记》获1992年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戏剧三等奖,歌曲《舂米歌》获1986年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合唱、小合唱)比赛三等奖,另有文论和散文多篇发表,并主编《腾越文化研究》。

14.杜茂盛──腾冲县珠宝协会会长,云南省珠宝协会理事,原腾冲县工艺美术厂厂长。幼承家传,阅历广博,为珠宝翡翠经营行家和鉴定专家。有论文《衡量翡翠优劣的五大要素》收入《腾越文化研究》一书。

15.段培东──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农民作家,腾冲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县政协常委,保山市政协委员。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写有诗词1000余首,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民间故事整理等约230多万字。代表作为“滇西抗战”三部曲《剑扫风烟》、《松山大战》、《怒水洪波》。其中,《剑扫风烟》获1995年《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二等奖,《松山大战》获2000年首届“彩云杯”云南通俗文艺创作长篇二等奖,散文《阳光·雨露·春风》获1992年《中国文化报》第二届“党与文化事业”征文二等奖,《神秘的怒山深处》获1999年边疆文学作品奖。

16.蔡汉伦──云南省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主任记者,原腾冲县摄影家协会主席,腾冲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曾在新疆从事新闻工作,有多件文稿、照片被新疆广播电台、新疆日报采用。后长期在腾冲从事新闻和广播电视工作,有多件作品为省报、省台采用,专题片《傣乡吉祥鸟》片断,被采用编入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播出。曾任大型画册《极边第一城──腾冲》常务编辑,并有多幅作品收入册内。摄影作品《腾冲火山群》、《热海泉华瀑布》1999年在北京展出。科教电视专题片,获1994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既联合国青少年基金会“青少年宣传碘缺乏病活动组织奖”。曾培训摄影爱好者200余人次。

腾冲县美食

腾冲江鱼 ·腾冲的肉肴 ·腾冲家常菜 ·腾冲咸菜 ·棕 包 米 ·腾冲土锅子 ·饵丝饵块

腾冲县特产

1、香 蕈 香蕈又叫香菇,是一种寄生于栗、槲等树上的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菌盖灰褐色或淡赭色,光滑而有少量黏液,菌体较其它真菌柔韧。在腾冲,野生香蕈主要出产于高黎贡山腹地及古永一带深山老林,如果你在委春孟夏时节走进界头乡的大塘村或高黎贡山下的其它村寨,便可一品新鲜野生香蕈的原汁源味。 香蕈的吃法很多,可配以表椒、瘦肉丁炒吃,亦可用来炖鸡蛋、肉圆或煮汤吃,其叶鲜甜,清香爽口。 2、棕包米 在滇西,人们往往称昌宁人为“油鸡粽”,称龙陵人为“酸大笋”,而腾冲人一听到外地人喊“棕包”时,几乎人人即呈难色,感到尴尬,甚至会恶狠狠地回敬对方,因为对方在喊“棕包”时,总带几分戏谑或轻蔑的味儿。其实,在外地人口中“棕包”是“土气”的代名词。 3、香 椿 香椿是腾冲的山蔬物产。新上市时,为肉类的数倍价。 香椿性喜高寒,成片生长于腾冲马站乡的云华片区和曲石的秧草塘、长岭山等地,主要于春季采摘。 香椿吃法很多,鲜吃以炒瘦肉、煎鸡蛋为主,亦可与刺五茄尖、椿头菜同入滚水略煮,捞起放入凉开水里,以盐巴辣椒浸泡二三日取食,其味更为鲜嫩爽口,且有清火泻滞的功效。 4、鸡 枞 腾冲肥厚的火山灰土地和丰富的降水,为鸡枞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而腾冲鸡枞树不但出产量大,而且品种多,味道鲜美。 按种类来分,腾冲鸡枞有白鸡枞,青鸡枞、土堆鸡枞和黄鸡枞等几种。 5、藤编 6、腾冲宣纸 7、果 脯 话梅:产品选用本地优质鲜梅为原料,用传统的先进生 产工艺生产,扁圆型,味酸甜可日。   果应子:产品选用本地肉厚,核小的鲜李为原料生产, 原果型,味酸甜。  甘草芒果:产品选用野生芒果为原料生产。条状型,味酸甜。  滇青果:产品选用本地野生克地老为原料生产。原果型,味酸甜,吃后日感回甜,味道独特。  酸角糕:产品选用野生酸角为原料生产。方块型、味酸甜、酸角味较浓。 8、蕨 菜 蕨菜为可食用蕨类的新生嫩芽,广泛生长海拨3000米以下的山坡上,尢以北部山区最为丰富,为腾冲人所普遍喜爱的和种大众化食品。 每当万物复苏,春暧花开,蕨芽便悄悄破土而出,迎风而长。农村的人们将它采来,放入滚水锅里煮熟,捞起放入冷水中浸泡备食。 吃时将蕨菜切碎,入锅炒熟,佐以干豆鼓、糊辣椒及其它调料,一般鲜美的野菜便可上桌了。 9、癞鼻龙江鱼 “西寨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鱼肥”。这是我国古代诗人张志和所作名词《渔歌子》中的诗句。千百年来,每当人们置身山野,伫立溪畔,看到桃花纷纷飘落清溪的情景时,便会情不禁地反复诵吟这名作佳句。同时,也会十分自然地联想到苏东坡与友人游赤壁时提到的“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松江鲈鱼。然而,对于腾冲人来说,除此之外,还必然想到龙江癞鼻鱼。癞鼻鱼产于腾冲龙江,头小自大。剌少肉厚,鱼鳞细软易除。鱼肉细腻肥美。

腾冲县旅游特色

1.火山群景观──腾冲火山群是中国4大火山群之一,共有97座新生代火山。特殊的地质结构,形成了“十山九无头”的奇异火山地貌,火山锥、火山熔洞、熔岩台地、火山湖、堰塞瀑布、柱状节理规模宏大,分布集中,类型齐全,保存完整,其规模和完整性均居全国之首,有较高的科考和观赏价值,被誉为“火山地质博物馆”。其中距县城22千米的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城子楼、打鹰山火山锥和火山湖,距县城4000米的马鞍山、老龟坡火山锥、火山溶洞和火山石林,极具代表性,而且交通便利,开发价值较高,于1998年经批准建立火山群国家公园。公园第一期工程于1999年1月5日动工,同年9月完工,修建了标志性大门、花园大道、“A”字型登山道、地质博物馆、商品街、休息亭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第二期工程完成了火山至柱状节理景区主游道及景点建设,修筑了大空山至黑空山连景游道,扩建了火山地质博物馆等,完成总投资1448.5万元。现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于2000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火山热海旅游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地热奇观──腾冲是地球上少有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腾冲地热不仅在数量上为全国之冠,在活动强度和显示类型多样化方面也居前列。全县共有大小不一的热气田87处,其中最具科考、观赏和医疗保健价值的热海热泉位于县城南12千米处,有柏油公路直达,是我县地热高温中心,水温高达45~96.6℃,面积1.2平方千米,地热景观独特集中,有大滚锅、蛤蟆吐水、澡塘河瀑布、狮子头、热福地、仙人澡塘、鼓鸣泉、眼镜泉、怀胎井、热龙抱珠、月牙池等多处景色各异的景点,共同组成热海大景观。尤其冬日晨曦,沸水翻浪,蒸气冲天,景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气雾之中,数里可见,蔚为壮观,享有“一弘热海”之盛誉,加上其奇特医疗效果,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科考和休养治疗。现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完善,并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启动点。 3.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盾状形火山锥体的来凤山紧傍县城,山上松杉葱郁,苍翠欲滴,每当春和秋爽,山间岚气或在山顶叠而成罗,或在山腰回环如带,故曰“来凤晴岚”,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顶有文笔塔冲天而立,有抗战遗迹散布;山间有南诏大理国时代的火葬墓群,有“马嘉理事件”的当事人石墓;有环境雅致、景色秀丽、面积达120亩的茶花园;还有古树苍松掩映下的来凤古寺。近年来,重建了来凤山文笔塔,新建了花园大道、园林式大门及登山道、观景亭等,总投资已达1319.98万元。 4.腾越旅游文化园──为促进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腾冲县在县城翡翠西路广场建设“腾越旅游文化园”,占地面积19.82亩,建设规模为13756平方米,总投资851.5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传统古建筑木结构民族文化艺术表演中心1院,设有大戏楼、表演广场、观戏台,并有座位1520个,可进行洞经古乐、皮影戏、仙灯、台阁、上刀山下火海、民族歌舞等表演;传统古建筑木结构旅游商品街1条,有珠宝楼、药品店、果脯店、藤器店及其他展销地方名特旅游产品的店铺等;传统古建筑木结构民间风味饮食城1处,专供腾冲名特风味小吃,设有高档一流的大、中、小餐厅15个。1999年4月5日破土动工,2000年6月15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5.叠水河瀑布──距国殇墓园500米处,即是火山堰塞瀑布—叠水瀑布。瀑布高36米,宽10余米,“中如帘,左为布,右为柱,势极雄壮”。飞瀑之上,有2孔悬壁式石结构太极桥,古朴自然,造型美观,游人于桥上俯首观桥下狂瀑,无不令人心惊。瀑布对面,一峰孤起,山峰耸峙,山顶有为观瀑而建“龙光台”,由此视瀑,更得其中滋味。龙光台照壁门上有民国总统黎元洪、清代书法家吴昌硕的题额,台内过厅两壁有腾冲历代名人诗赋碑廊,楼上有腾冲历史人物画像,可供游客观赏。 6.云峰山──云峰山位于腾北,距县城50余千米。蜿蜒逶迤的山脉之上一石凸起,形似竹笋,直捣天际,在“山上之山,崖上之崖”的峰顶建有云峰寺,其殿、阁房皆半悬于空。登山石级沿山脊青岩而凿,共2685级,似攀云之梯,称为“三折云梯”。建寺的许多传说在东南亚侨民和缅甸地区广泛流传,山称“仙山”,泉称“天泉”,吸引着众多的东南亚华侨和缅甸边民前来“朝山”览胜。现在登山道路已修整,1608米的登山索道已经建成使用,另修建了停车场、餐饮部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条件日趋良好。 7.北海湿地──1994年12月10日国家环保局首批公布腾冲北海为国家33个重点保护湿地之一。北海湿地分为北海沼泽地和青海火山湖2部分,北海湿地面积700亩,青海湖面面积260亩。北海湿地不仅有迷人的山光水色,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湿地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局部详细规划已经省环境科研所帮助完成,现由北海旅游开发公司按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建设,已投资115万元,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1个,修筑了栈道819米和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厕所等。 8.坝派巨泉──距县城25千米,背靠热海,坐落在大盈江右岸。巨泉由熔岩台地的前缘地下、石缝内涌出,在南北长500米,东西宽约60米的地带内有大小泉孔56个,出水量较大的有3个,最大的一个出水流量2500升/秒。巨泉在芭蕉林内穿行数十米后汇入大盈江,形成一幅“蕉溪天国”的天然图景。巨泉平均水温21℃,属罕见的低温温泉,是消暑避寒的好去处。 9.高黎贡山景观──千峰叠翠的高黎贡山,总面积185万亩,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的珍稀动植物园。从山麓到山顶,共有6个植物垂直分布带,有1400多种高等植物。生于2300米山腰的大树杜鹃,是世界上800个杜鹃品种中树型最高大、花朵最壮硕瑰丽、干枝最粗壮的品种,其中一株高28米,基部直径3.07米,树冠60平方米,树龄500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一株大树杜鹃,被科学家誉为“大树杜鹃王”。特别吸引人的还有天台山上800多亩人工秃杉林,是世界上单位面积和蓄积量最大的秃杉林,并因此而作为秃杉种植研究基地。此外还有多处天然红花油茶林,树龄100年以上的有1万余株,被学术界公认为云南山茶花的种质基因库,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可贵的科学价值。在原始大森林中,生长着鸟类250种,兽类43种,有的是国家保护一类濒危珍稀古原生动物。高黎贡山上还有古驿道、南方丝路遗址、峰火台遗址、宝华山古建筑群和抗战遗址等名胜古迹,更为高黎贡山增加旅游开发价值。
保山旅游:
保山市旅游 昌宁县旅游 龙陵县旅游 施甸县旅游 腾冲县旅游